(營口之窗“營口故事”)常憶舊時年
李同雁
我所說的那時,是指五十年前我剛剛上學記事的時候。那時的過年讓我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,我時常品味著那曾經留給我的美好。那時,家庭雖然困難,但享受的是親情、人氣、天倫之樂。這些東西是不可替代的。也正是困難,一家人才知道奮斗,因此造就了善良淳樸的秉性。也是因為困難,人們對過年才有更多的期盼。老人們盼望過年更多的是親人們的團圓,孩子們過年盼望著吃好的穿新衣,放鞭炮。
那時的物質十分匱乏,過年憑票證每人供應一斤肉,一斤魚。進入臘月中,人們開始辦理年貨。人們為了買回供應的魚和肉,會冒著刺骨的北風,排著長長的隊等上三個小時,買到好的便興高采烈,買不好了垂頭喪氣。尤其買肉,都想要肥的,經常因買不到肥肉發生顧客與服務員爭吵的事情。
進入臘月二十三,就是小年了,城里的過年大體從這天開始了。此時,人們可聽到稀疏的鞭炮聲,那隨風飄來的火藥味便增添了年的氣息。那邊,奶奶正念念有詞: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。那是奶奶在忙著送灶王爺升天呢。突然一股帶著面香的氣息飄了過來,那味道讓你禁不住的流口水,那是母親剛剛把一大鍋香噴噴的豆包撿到盆里。此時,最吸引我們的是爺爺那邊。一鍋滾燙的油,爺爺正在炸丸子,還有我們喜愛的各式各樣的面人,爺爺說了,這天是專門為我們十個孫子,七個孫女忙活的。他提前疊好了一堆紙兜兒,不時的把炸好的食品裝在紙兜里分給我們,并且不停地喊著:“別急,別急!都有,都有!”末了還忘不了囑咐一句,別燙著。我清楚記得,爺爺幾乎年年如此,而且一忙大半天,最后東西讓我們幾乎吃光了,但我記憶中,爺爺只是捋著胡須沖著我們笑,笑得是那樣滿足,開心……
每年過年,為孩子們縫制新衣服是件大事。我們家弟兄七個,母親很早就開始為我們準備。我清楚的記得,母親很晚還在油燈下為我們做衣服,也多虧了我三姨幫忙,衣服年前總算趕出來了。我們幾個孩子高興極了,經常把新衣服拿出了試了又試,總覺的時間過的太慢。終于盼到了年三十。那天的年飯當時感到是最豐盛的了。一家九口人其樂融融,圍坐在炕上的方桌周圍。桌上擺著魚、白菜片炒肉、炒雞蛋、花生米香腸拼盤。四個菜都是用盆裝著。此時,父母只是看著我們狼吞虎咽般把菜幾乎吃光,但他們卻遲遲不動筷子,只是沖我們笑,還不停的催我們快吃,吃飽了出去放鞭炮。那時只覺得很幸福,現在回想起來,是多么的留戀啊!三十晚上,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,大家打著燈籠東跑西竄,一路笑聲,鄰居們會攆著你一個勁的往你兜里揣著好吃的。那時,看著每家供著老祖宗,高高的香,冒著煙,還有帶金字的蠟燭,時常感到神秘好奇。這時,已盡半夜,鞭炮也幾乎放完了,覺得也十分疲勞了,倒頭就睡了。
盡管累了一個晚上,但早晨還是很早就爬起來了。睜著惺忪的眼睛,急忙穿上新衣,去辦一年最要緊的事,那就是給爺爺奶奶拜年。隨著我們十七個晚輩一聲聲:“爺爺奶奶過年好!”便有爺爺奶奶高興而響亮的回聲:“好啊好!”隨后我們便可得到一張嶄新的五毛壓歲錢。此刻回想起來,爺爺捋著胡須哈哈大笑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。我們拜完年,接著是父輩拜年。早晨吃完餃子,接著是鄰居絡繹不絕的來給爺爺拜年,那時爺爺的威信相當高,就因為他公正,樂于助人,所以,鄰居幾乎全來給爺爺拜年。到了下午,拜年已基本結束,我們這一大群饞嘴猴都來找爺爺。因為這時,爺爺會把招待客人剩下的花生糖果分給我們。這時我們又可獲得一大堆的收獲,抱著勝利品,跑出去,便留下一片銀鈴般的笑聲,爺爺會一直看著我們跑的無影無蹤,相信那時的爺爺,一定會陶醉在那真正的天倫之樂當中吧。
初一過后,我們這些孩子會守在家里,等待七大姑八大姨來家串門,這時你可跟著飽餐一頓,有時可意外的得到些壓歲錢。除此,我時常看到,親屬間的姐妹情是那樣真摯感人。我看到最多的是母親和三姨,她們到一起,有說不完的話,那樣的投機,那樣的親切,至今,那情景像刻在了我的心底。
當這一切即將過去的時候,我那時總是有一種失落感,甚至又開始掰著手指盼著又一年早日來到。到了真正沒著沒落的時候,便開始盤算手里的壓歲錢。我記得那年初五,經不住鄰居出租連環畫那小屋的誘惑,竟花了三角錢,看了大半天連環畫。那天,我才真正了解了劉胡蘭、黃繼光、邱少云、董存瑞、小英雄雨來,劉文學。那時的我,是一張白紙,是一片凈土,這些英雄人物此后也經常在我心里升騰出一種正義之火。那天我覺得心胸有一種少有的開闊,但,也為花了三毛錢感到自己有些奢侈,甚至內疚……
時光荏苒,斗轉星移。時間顯得無情。轉眼五十年過去了,如今我已近花甲之年。盡管現在已是吃穿不愁,但總覺得少了些什么。也很少有年少時那盼年的心情。每逢佳節倍思親,如今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。面對父輩們一個個離去,這時似乎是觸景生情。男兒有淚不輕彈,只是未到傷心處。難道,這一切,還不能足以讓你透心嗎?!所以,我多次落淚,隨即,一種孤寂、落寞和無盡的傷感總是揮之不去。我也時常在年三十給先人燒紙的時候,對空無奈的長嘆,試圖喚回那記憶中的過去……
作者簡介:李同雁,筆名,天高云淡,營口詩詞學會會員,營口之窗特邀撰稿人。
營口市人,71年下鄉知青,兩年后當兵,復員后在營口市某大型企業任宣傳部長、高工,現已退休。本人真正的文學創作之路是從1979年開始起步,先后在省市媒體和文學刊物發表各種體裁的作品數百篇,曾參加市黨報舉行的雜文大賽并榮獲三等獎。退休后,被網絡知名媒體聘為簽約作家,并先后在網絡發行了兩部電子書,字數達50多萬字。其間做為營口詩詞學會會員,開始嘗試古詩詞的寫作,并有數百首詩詞在詩友中交流或發表在《營口詩詞》雜志、《營口之窗》官網,并被《營口之窗》官網聘為特約撰稿人。
供稿作者:李同雁,營口之窗特約撰稿人
原創發布:營口之窗官網
更多信息,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:營網天下
版權聲明:營口之窗所有內容,轉載須注明來源,禁止截取改編使用。
上一篇:揭秘最后的隱私(小小說)——李同雁
下一篇:最后一頁